主动才有故事 - 罗劭伟

留学生文章分享

姓名:罗劭伟

大学:浙江大学

科系:工商管理

年级:2019级,大三

夜深人静时,偶尔会翻翻相册,蓦然回首,那仅4个月的大学生活里的所见所闻还是值得细品。其中最让人玩味的就是社交。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我愿称之为四国各自为政,中国同学、韩国同学、马来西亚同学,其他国籍联盟。各圈子之间大抵上互不干涉、仅有一些活动需要大家象征性地参与以维持良好关系。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平衡地游走于各个圈子成为了大马学子来浙大的额外必修课。

虽说加入社团可谓老生常谈,但的确是走入新世界的大门。每个新学期的第二个周末就有一个历经两天的百团大战,主旨是让一些神龙不见尾且极具个性的社团走进大众视野,至于某些盛名在望的大型社团极有可能在百团之前就已截止报名。此时,挑选社团极为讲究,如烘焙协会、美食协会、茶社等兴趣爱好类社团就完美搭建起了与中国同学建立友谊的桥梁,再留点心思明察暗访,还能发现手握许多留学生资源的中国社团。新生加入社团能高效地结交各路好汉,四方云集,初来乍到的大家会对彼此产生亲近感,能最小化社团内已存在的小团体所带来的影响。

2019年入学浙大的大马学子大约200人,人数上堪比久居榜首的韩国同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自家小伙伴的精神依赖,相信不会比多数韩国同学更加艰难。语言上的劣势让其处境难上加难,以至于在融入中国同学圈子的事上有心无力。纵然如此,在浙大也不乏久居中国的韩国同学,老铁一口中国话麻溜得很,常隐逸于中国社团之中。大马学子能以此作为接触韩国同学圈子的突破口,自然地把关系打好,一切水到渠成。此类学子深谙中韩文化,在中韩圈子的人脉基础根深蒂固,有韩国大佬罩着,绝对是了解异国文化和认识韩国朋友的不二法门。

但凡经过中国学生的宿舍大厅,不难察觉其布告栏与留学生宿舍楼的布告栏实为云泥之别。各种中国社团的精品活动和交流项目信息等海报琳琅满目。相比之下,仅有偶尔举办的汉语角官方活动、一年一度的国际学生会迎新活动,以及一年两度的国际学生会纳新等海报,称得上是零零散散的布告栏,难免会有被漠视的感觉。实际上,各社团活动并不排斥留学生,只是态度佛系。若有,则大家同乐;没有,也无伤大雅。这时的主动出击才是上上之举,关注各大社团公众号,及时获取其精品活动的资讯,随意参与。至于运动型学子,对常人而言只是挥洒汗水的运动场,但明眼人眼里可谓是得天独厚的交友圣地,而校内各类竞技比赛活动更是应有尽有,交友良机也伴随而至。

学术课程占据了生活大部分时间,理论上能结识众多好友,然而课上好队友,课下陌生人的情况却已为常态。纵观自身经验,外表冷如冰,内心热如火足以形容绝大部分浙大学子。此时主动打招呼无疑是打破僵局的利器,用于学校食堂这个大杂烩更是如鱼得水。打招呼讲求道法自然,而自然因人而异,自当摸着石头过河。一个简单且自然的招呼就能够把双方的关系从组员晋升为朋友,屡试不爽,善哉善哉。值得留意的是,个人必须意识到心理上消极的错觉(illusion of negativity)在社交路上的负面影响,并持续锻炼心理韧性,方能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

如何以有限的资源玩转于各个圈子,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个人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并非要成为众人皆知的社交牛人,低调地融入其他圈子里或许是更为明智。固然万事起头难,能只身处于中国社团中,无疑已成功了大半,再加上对于其他留学生而言,望尘莫及的语言优势更是无往不利。最后,西洋茶量力而为,但也不妨整两口意思意思。来浙里,望周知,主动,才有故事。

*以上文章纯属学生个人分享,不代表本会立场。

Blok A,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董总联络号码 : +603 8736 2337 分机: 293/209  电邮 :  [email protected]
办公时间 : 周一至周五 8:30am-5:30pm ( 午休时间:12pm-1:15pm ) 
Copyright 2023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All rights reserved. Proudly with Wordpress.
cross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