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设有本科专业80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602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9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获得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661人,占师资队伍比重近20%。截至2021年底,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426人。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56人(含双聘),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
复旦大学坚持把本科教育摆在发展首位。学校现行的本科教学体系奠基于20世纪80年代。1990年代,学校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理念,通过不断改革,逐步构建了以综合、文理基础和专业教育三大板块为内容的教学体系。进入新世纪,学校推出文理教育改革方案。2005年,学校成立了复旦学院,开始全面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在全国率先“破冰”,实施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力图实现通识教育培养过程和人才选拔的对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坚持“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育人特色,致力于为国家兴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培养大批领袖人才、行业栋梁及社会英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
复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大类基础、专业教育等三大模块课程构成。学校着力在通识教育改革背景下优化核心课程体系,同时逐步新增创新创意创业课程、书院新生研讨课程、服务学习课程等,扩大通识课程内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大类基础课程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使学生获得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和严格的学科基础训练。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部分课程组成。目前,本科教学年开课种类6743门次,生均拥有课程近0.5门次,班级规模在30人以下的课程达到总量的58%以上,在全国高校中居领先位置。
学校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积累丰富。“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自1998年起实施,包含“䇹政项目”“望道项目”“登辉项目”“曦源项目”等各类科研实践项目,引领优秀本科生踏上学术研究之旅。复旦的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平台每年资助近500名学生独立开展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学校与185所外国大学、23所港澳台大学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在校本科生赴海外交流比例超过60%。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可接受系统的创业培训和项目扶持。
复旦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办学声誉,全球声誉位于30-60位之间,位于中国大陆第三;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获评A+,参评的学科中60%以上获评A类学科;学校率先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有13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学校致力于以最佳状态持续稳定奉献文明进步,积极落实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综合影响力位居世界高校前列,并在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SDG 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等领域中获得全球公认的突出性成就。在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6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31位,复旦大学位列国内高校第3位。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复旦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数19个,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名(并列),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1‰。
近年来,复旦大学同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350多所大学和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师生每年出国约8000人次,每年接受海外来访人员约5000人次,每年举办国际会议约100场。
五大学科门类均位居全球前100位,在中国大陆地区仅二所高校跻身此列。U.S.News世界学科排名中,有4个学科跻身世界前50,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学科排名中,1个学科大类跻身世界前50。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
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确立了27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目前,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7家(其中4家筹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6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